凡事都講究“有”,才能夠談深度、素質、未來發展。如果缺少“有”,那其餘的應該都甭談了吧?
最近與朋友談論開創畜牧業,只處於最初期的階段--市場調查。在這個階段裡,基本來的第一個“有”,就是“概念”;但第二個“有”卻還未獲得,即是“農地”。在還未找到合適的農地之前,要談論畜牲品種、營運過程、員工分析等,簡直是徒然!所以,無論這個計劃計算出多好的回酬,終究需要“有”一塊農地。
經歷一番努力后,終於找到一塊免費的農地,大約10英畝。這塊農地是其中一名合伙人的好友所有,已經荒置近50年,是祖傳的。這塊農地在有生之年是不會轉售出去,但在未來10年裡也不有任何開垦或發展。這已經解決了第二個“有”的問題。
接下來,還需要“有”的就是農地的條件:這塊地是否有合適的土質、氣候、溫度、濕度、地點、周圍地形等,來確保概念能夠推行。這時,才能夠真正地計算開創費用、基建經費、營運費用、畜牲品種、雇用員工、運輸等。
到上述階段為止,都無需動用到任何一分錢(當然,喝茶吃飯另計)。現在,所需的是第三個“有”--資本。從清理荒野、建設施、購置幼苗、飼料、栽種食糧等,都需要資本。在滿足第三個“有”(資本)之前,需要讓第一個“有”(概念)更好,更完整,才能夠有效招徠投資者。
如今需要努力的工程即是整理出完整的計劃書,唯有詳盡的計劃書能夠獲得投資者的青睞,才能夠進一步解決“資本”的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