華人,在全球各地,都以華人自居,只因為一個原因:留住自己的根。
華人在大航海時期開始,就遷居到全球各個國家,包括東南亞的馬來西亞。因為大馬華人仍舊留住那份對祖國的情義--「自己的根」。也正因為這種情節,竟然被馬來西亞的馬來民族誤認為華人是馬來西亞的「寄居者」!
這是巫統升旗山區部主席阿末依斯邁8月24日在巴東埔補選期間,冒出這句話:「華人只是寄居在馬來西亞,因此不能夠各族平等。」
華人是馬來西亞的建國功臣啊!
事實是,華人在馬來西亞主要的建國功臣啊。然而,卻因為念祖國的情懷而被其他友族誤當成「寄居者」。阿末依邁發表這種言論,不但不道歉,而且還拉籠了當年以「全民首相」自居的阿都拉巴達威助陣,引起馬來西亞華社的大力反彈。
首當其衝的就是國陣中的華基成員黨--馬來西亞華人公會(馬華)和大部分黨員是華人的民政黨。然而,這兩個政黨的領袖們為了自己的官職,沒有對阿末這位仁兄的言論作出明确的反應。
試問,難道持著馬來西亞公民身分證、馬來西亞護照的華人,只因為保留自己的文化、留住自己的根、承傳祖先的姓氏,就得淪為暫時「寄居」旳過客,連「永久居民」都不如,更何況是「公民」?華人可是在這片國土上付出血、汗和淚,為國家爭取獨立的功臣啊!
華人最多的馬來西亞
【1963-10-10/聯合報/11版/】
(本報訊)九月十六日新成立的馬來西亞聯邦,是世界上華僑人數最多的一個國家。馬來西亞聯邦,乃馬來亞聯合邦、新加坡、北婆羅洲、婆羅乃、沙撈越的組合,位於東南亞洲,為我國先民早於唐、宋即開始移拓的地區。明永樂三年(一四○五)至宣德八年(一四三三),前後廿八年間,我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鄭和,七次下南洋,經略海外,此一地區之華僑人數隨之激增。華僑們在此一天然資源富饒的土地上,篳路籃褸,披荊斬韓,致力居留地之發墾殖,導致繁榮,具有輝煌功績。今日乃能成為組成馬來西亞諸民族之一。據最近統計,居留於馬來西亞之華人人數,為四、○七○、五三八人,其中馬來亞佔二、四六一、三二二人,新加坡佔一、二五三、四○○人,沙撈越佔二二九、一五四人,北婆羅洲佔一○四、八五五人,婆羅乃佔二一、七九五人。
馬來西亞聯合邦(按,應是「馬來亞聯合邦」)
馬來亞聯合邦,位於東南亞洲之南端,三面環海,面積一三一、三三五.三○平方公里,北接泰國,南鄰新加坡,西隔馬六甲海峽與蘇門答臘相望,東渡南海可至婆羅洲。其聯合邦之組成,乃聯合前馬來聯邦之霹靂、彭享、雲蘭義、森美蘭,及前馬來屬邦之吉蘭丹、丁加奴、吉打、柔佛、玻璃市,以及落◆海峽殖民地之馬六甲與檳榔嶼等,共十一個州府組成,總人口數六百一十五萬餘人,華人人口數二百四十六萬餘人,佔當地總人口數三分之一強。
華人散佈全馬各州府人口,以霹靂為最多,達五十四萬六千餘人,雪蘭莪、柔佛兩地約四十餘萬人,檳榔嶼三十萬零五千餘人,各州府中華人人數最少的,是玻璃市,僅一萬四千四百餘人。
馬來亞華人以閩南人、廣府人、客家人、潮州人、海南人最多,約佔當地華人總人口百分之九十,其餘為廣西人、福州人、福清人、興化人等。閩南人在柔佛、霹靂與雪蘭莪三州府佔絕對優勢,且從事農業者亦甚多。福州人大多聚居天定州及馬六甲。廣府人分散鄉村及城市。潮州人散居三州府及北馬各地。尤以在吉打為多。海南人大多在丁加奴、柔佛及浮羅交怡。廣西人多在霹靂之江沙、陵岡及彭亨之文多三處。客家人則散居全馬各州府,尤以近打之錫礦區,客家籍礦工佔百分之八十以上,在怡保及吉隆坡礦區,人數亦眾。
馬來亞華人在當地所佔之經濟地位,極為重要,其經濟活動之範圍,亦極廣泛。無論農業、礦業、商業、製造業、運輸、自由職業、專門職業、娛樂業及一切巨的職業,幾均為華人掌握著重要部份,遍及各地城市及鄉村之各階層,故勢力雄厚,足為東南亞華僑經濟高度發展之代表。
馬來亞華人之文化教育亦甚發達。據一九六二年統計,馬來亞共有華校一千四百卅所,包括高級中學廿四所,初級中學六十九所,小學一千三百卅六所,學生人約四十餘萬人,此外學生受英文及馬育者,亦有廿萬人。
新加坡
新加坡為馬來半島最南端之一小島,全周圍諸小島,總面積約二二○平方哩。當地華人人口,佔新加坡總人口數百分之八十以上,達一百廿五萬三千四百人,其中以福建人佔大多數,次為廣東人及廣西人。
新加坡雖為面積不大之島嶼,但因地處歐亞交通樞紐,有優良的商港,其北面馬來亞聯合邦,擁有膠、錫等富饒資源,故經濟甚為發達。
新加坡華人人口既佔全境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,因此各項經濟事業,絕大部份以華人為主幹,茲分述如下:工業方面:新加坡之工業,華人佔絕大多數,如樹膠製造廠、黃梨廠、椰油廠、肥皂廠、碩莪粉廠、醬油廠、餅干廠、釀酒廠、汽水廠、鐵工廠、火鋸廠、製籐器廠、糖果廠、香煙朱律廠、磚廠、咖啡粉廠、染布廠,以及其他傢俱日用品等工廠,約有百分之八十以上,係華人資本所經營。
商業方面:新加坡為一貿易港,商業繁盛。西人因有雄厚資本,且憑其在聯合邦有大膠園、大錫礦之大量出口的優勢。故其商業機構遠較華人為大,惟華人經營的商業,種類繁多,各種商店到處林立,掌握了中、小型商業。
漁業及交通方面:新加坡人口增加迅速,當地糧食,生產有限,當局設有漁業部,執行促進漁業增產之計劃。當地之漁業,素注重淺水捕魚,此種漁人、漁商,以華人佔絕大多數。交通運輸方面,新加坡陸上交通運輸業,一部份係英商與當地政府合作經營,此外約有華人巴士公司十幾家,有近千輛之巴士川行市區郊外。水路之輪船交通,戰後華僑頗有注意,現已擁有甚多輪船川行於印尼、泰、緬、越南、日本各地,惟因輪船噸位不大,發展不易。
新加坡華人社會現有學校二百七十所,包括大學一所(即東南亞著名之華僑最高學府南洋大學),中學二十一所,小學二百五十七所。
另星馬地區,尚有華文報紙十二家,什誌社五家。
北婆羅洲
北婆羅洲,一名沙巴。南與印尼之加里曼丹為界,東臨蘇祿海及西里怕斯海,西北對南中國海,西南與沙撈越及婆羅乃為鄰。現有華人十萬零四千八百五十五人,約佔當地總人口四分之一。
當地之經濟,亦多以華人為骨幹,遍及於農、工、商各業。農業方面:華人經營之農業,有樹膠、椰子、稻穀、碩莪、甘薯、大麻、菸草、咖啡、可可、落花生、玉蜀黍、蔬菜與水果等。其中以樹膠為多,椰子次之。據一般統計,華人擁有之樹膠園、椰子園及耕種土地總面積,在卅萬英畝以上,而多分佈於西海岸一帶。
工業方面:北婆羅洲工業,尚在萌芽之期,大規模工廠甚少。華人經營之工業,以鋸木廠規模較大,次以經營樹膠及椰子工廠較為發達,大小共約二百餘家。其他由華人經營之工業,有汽水廠、餅乾廠、麵包廠、肥皂廠、陶瓷磚廠、籐木工廠等,數量亦多。
商業方面:華人所佔的地位極重要,就北婆羅洲整個商業而言。除山打根及亞庇等地,僅有英人經營之幾家較大的商行,總代理外國大企業貨物外,一般貿易商以及所有的北婆羅洲各大小城鎮之各種商業,幾全為華人所經營。
當地華人舉辦的華人學校。現有一九八所,包括高級中學一所,初級中學九所,及小學一八八所,學生教育的遍及程度,遠超過當地其它民族。
除教育之外,目前北婆羅洲尚有華報七家,及數種雜誌刊物。
婆羅乃(按:指「汶萊」)
婆羅乃位於婆羅洲西北海岸,四週均與沙撈越接境,面積僅二、二二六方哩,為英屬北婆羅洲三邦之最小者。當地華人人數為二萬一千七百九十五人,佔婆羅乃總人口約五分之一。
婆羅乃係一石油產地,由於石油產量豐富,一般人民所得甚高,生活較為優裕。其他工商業,均為石油開採業之附庸,農業仍然落後。婆羅乃華人在農業方面,多從事種植樹膠及胡椒,此兩種產品,皆為當地重要出口物資,惟規模較大之樹膠園多為歐人所經營。而一般中、小之膠園,則為華人所有,此等中、小膠園種植之總面積,與歐人之大膠園幾乎相等,約近三萬英畝,至於境內之胡椒,則全部由華人經營。
婆羅乃華人經濟事業,仍以商業為主,而以汶萊市、詩里亞與馬拉奕等地為中心。其商業大致可分為出入口商、仲介商及零售商三種。
婆羅乃華人多集中於各大城市,從事工、商業,經濟能力普遍較好,故向來注重教育事業之發展。當地華童,目前皆能普遍就學,幾無一失學者,而華校之發展,至為迅速,辦理良善。婆羅乃政府教育部,為協助我華校之發展,於一九五五年開始,設置華文學校視學官一人,專責其事。
婆羅乃各民族感情融洽,華人與其它人相處甚得,這種情況,表現於各方面,如一九五○年起,婆羅乃政府免費供應華人學生牛奶,每天一次,後來改為午膳,使學生更受其惠。此在世界其他華僑地區,所未曾有。
沙撈越(按:現己易名為沙拉越)
沙撈越為一狹長之海濱地區,北臨南中國海,東與北婆羅洲為鄰,東南及西南與印尼婆羅洲接壤,面積二二、九一四平方公里。
沙撈越現有華人廿二萬九千一百五十四人,佔當地總人口數四分之一以上。
華人之經濟事業,分佈於農、工、商、交通及金融等各方面,無論在通商大埠以至窮鄉僻壤,均有華僑經營之經濟事業。其主要者有:
農業方面,有胡椒、樹膠、稻米、椰子等。由華僑栽植之大小胡椒園,計有廿餘萬英畝,佔全境椒園約百分之八十以上,產品遍銷世界各地。
工業方面,小型之農、林、礦業產品之加工業,及消費品之製造業,幾全為華僑所經營,
多集中在古晉、詩巫等地。商業方面,多為華人所經營。範圍至為廣泛,除一般百貨公司、出入口大商業外,計有金銀首飾、茶室、酒樓、旅館、戲院、洗衣、成衣、攝影、理髮、製鞋、柴炭、腳踏車、傢俱製造及圖書、印刷等,普遍於境內各大城市。
沙撈越華人經營之銀行,以華僑銀行為最大,為東南亞華僑組織之一大金融機構;次為福華銀行。對僑資調劑之運用,貢獻頗大。
沙撈越華人教育亦極發達,據一九五五年沙撈越政府統計,華人學生已增至四萬一千八百廿五人(包括華校以外其他學校之華生),並有學校二四六所。近年學生更有斷著增加,學校亦續有◆設。(遐祺)
文章來源:【http://forum.blogkaki.net/redirect.php?fid=36&tid=6039&goto=nextoldset】
由上述報導可見,馬來西亞的華人絕非「寄居者」!這是可以肯定的。